大型网上纪念平台

全国24小时服务热线

联系QQ

137-5507-62

首页 > 中华文化 > 传统节日 >

上巳、寒食、清明合三为一成清明节

发布时间:2017-03-28 21:21:16 点击:
         清明时节,我们总会忆起唐朝诗人杜牧的《清明》,既有描写节气的“雨纷纷”,又有“牧童”与“杏花村”,没有节日像清明节这样是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节日徽记,而且千百年来已经演变为全民性的节日,因为它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与情感。可是你知道吗?现在的清明节融合了古代上巳节、寒食节、清明节三个节日的传统文化。尤其是上巳节,曾经是唐代宫廷与民间共同庆祝的大节日。

  >>上巳节

唐代长安水边多丽人

  上巳节原本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,指农历三月上旬巳日。从周代开始,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在三月上巳日去水边举行祭祀活动了,目的是“招魂续魄,祓除不祥”。因为农历三月初,大地苏醒,万物复苏,春天欣然来临,好比整个自然复活一般,所以人们习惯在上巳节去除秽气,为大地招魂。所以,有一些人类学专家认为,上巳节与西方复活节有相同的文化内涵。

  从魏晋时代开始,三月初三就被称为上巳节。在唐代的长安城中,上巳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,上巳节和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、二月初一的中和节并称“三令节”,除了祭祀之外,人们还给上巳节加上了游玩、娱乐的内容,皇帝要在上巳节赏赐百官,大宴群臣,普通老百姓则要到渭水、曲水等河边春游、游戏、踏青、作诗庆祝。

  所以,关于上巳节的主题古诗非常多,比如唐代诗人崔灏就写过《上巳》,其中有两句:“停车须傍水,奏乐要惊尘。弱柳障行骑,浮桥拥看人。”当然,描写上巳节最有名的古诗则是诗圣杜甫的《丽人行》,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”。虽然现在上巳节已经有点陌生,但是这些名家诗作中,我们还能窥见唐代长安上巳节的热闹情景。

  >>寒食节

  关中至今仍有吃凉面习俗

 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另外一个重要节日,在俗语中有“上巳接寒食”之说,在寒食节,民间不能生火,只能吃冷食,现在,关中地区,还有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吃凉面的习俗。

  寒食节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,据古代典籍记载,这一天会刮大风、下大雨。从先秦时起,我国古代就有了过寒食节的习俗。但是为何要在寒食节吃冷食?民俗专家们给出了不同的看法。句:“停车须傍水,奏乐要惊尘。弱柳障行骑,浮桥拥看人。”当然,描写上巳节最有名的古诗则是诗圣杜甫的《丽人行》,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”。虽然现在上巳节已经有点陌生,但是这些名家诗作中,我们还能窥见唐代长安上巳节的热闹情景。

  >>寒食节

  关中至今仍有吃凉面习俗

 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另外一个重要节日,在俗语中有“上巳接寒食”之说,在寒食节,民间不能生火,只能吃冷食,现在,关中地区,还有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吃凉面的习俗。

  寒食节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,据古代典籍记载,这一天会刮大风、下大雨。从先秦时起,我国古代就有了过寒食节的习俗。但是为何要在寒食节吃冷食?民俗专家们给出了不同的看法。 火在远古人心目中是有灵性之物,火带给人们温暖与熟食,也带来灾难,人们对火既崇拜又害怕。所以,民间留有的火种,过一段时间要用新的火种换掉,被称为“改火”,古人认为“改火”可以预防生病。从先秦到汉代,人们形成了一套“改火”礼。

  也有人将寒食节与晋文公重耳忘恩负义的故事联系在一起。据《左传》记载,春秋时期,晋国发生内乱,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,介子推割自己大腿上肉给饥饿困顿中的重耳食用,重耳大受感动,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,要好好报答介子推。但重耳复国后未赏赐介子推。介子推隐居山林,晋文公知悉后上山寻访却寻不得,听小人之言,下令三面烧山,希望逼他出来,结果介子推被烧死在山中也不愿出来。晋文公悔不当初,便下令“禁火”纪念介子推。后来演变成了寒食节。

  宋代以后,“改火”的传统就慢慢消失了,可是“寒食”的习俗还一直保留在民间。此外,寒食节还有斗鸡、荡秋千、拔河、放风筝的民间习俗,与上巳节的春游踏青活动有重合之处。从古诗里,我们也能找到唐代寒食节的景象:“秋贵重阳冬贵腊,不如寒食在眼前。”这是诗人王冷然的《寒食篇》开端,足见其隆重。

  因为寒食节禁火,所以,唐代人在寒食节祭祀先人时不能烧纸钱,更多是选择将纸钱挂在坟前的方式。
\

  >>清明节

  唐朝开始与上巳、寒食融合

  清明节最早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农事节气,在《历书》中,清明节气为春分后第十五天,因为此时万物“皆洁齐而清明”,而且“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”,故这个节气被称为清明。

 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在民间与清明有关的俗语颇多,因为清明最初为农事节气,所以这些俗语多与耕种有关。如:“清明要明,谷雨要淋”“清明前后一场雨,胜似秀才中了举”“清明、谷雨紧相连,浸种、耕田莫迟延”“清明播谷,小满栽秧”“清明前,好种棉,清明后,好种豆”“清明种菜,有吃有卖”“雨水清明紧相连,植树季节在眼前”。

  上巳节、寒食节、清明节在时间上较为接近,节日习俗上也有很多重合之处,因而,在唐代的时候,这三个节日已经开始融合,界限不是那么清楚了。到了宋代,这三个节日慢慢合而为一。所以,清明节的内容变得更为充实。现在,清明节是中国的“时年八节”之一,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,节期很长。1935年,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,也叫做民族扫墓节。

  2006年5月20日,经国务院批准,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从2008年起,清明节全国放假一天,来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。 华商报记者狄蕊红



更多相关